民俗·中秋拜月
发表时间:2015-09-25 来源: 拉萨文明网
老北京人最重拜月,体现了“花常好,月常圆,人常聚”的美好愿望。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老北京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另外,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每逢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升起之时,每家每户的女眷会在庭院的东南设一香案,供上“月光马儿”,摆上兔儿爷,西瓜切半,各雕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摆于供案两旁,间有时令鲜品,如苹果、沙果、秋果 、槟子、石榴、柚子……品种繁多,以示圆满、丰收,惟独各种梨因与“离”谐音而不上供。此外,花筒里还要插上毛豆枝和紫红的鸡冠子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则是象征着月宫里的索练树。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分吃团圆月饼。这就是拜月的古俗。
供“月光马儿”
“月光马儿”是古城北京的产物。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略侣止业?,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闭饫锼档摹霸鹿庵健?,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请“兔儿爷”
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的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巴枚笔抢媳本┲星锝谒椎谋曛局?,旧时京华,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为花团锦簇的团圆佳节增添了烂漫色彩和欢乐气息。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马儿”上玉兔的形象。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于是兔儿爷任由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发展为戏剧化、风俗化、人物化的艺术品。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请兔爷就是请平安,送兔爷就是送福、送吉祥。一过了旧历八月初十,各家纸店的门前就会摆出木版水印的“月宫码”。这是一种大型的神纸码,背面用秫秸或竹篾扎架子支撑起来,形状象一块竖匾,顶部还竖起几面小彩旗。黄色的背景,上面印着银脸的太阴星君,以及金色的玉兔在广寒殿前捣药的图案。到了十五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来以后,就以月宫码作神位,家家在庭院里望空设祭。一张小矮桌,摆上兔儿爷,摆上中秋月饼,除了梨以外,什么水果都能当供品,尤其是切成莲花瓣的西瓜更不能少。因为梨与“离”谐音,而西瓜的形状和吃法却寓意着家人的团圆。撤供以后,把月宫码在院中焚化,在院子里摆上瓜果酒菜,趁着满院子的清辉,全家人一起分食祭月的大月饼,喝上一顿团圆酒。这种祭祀近乎游戏,不象迎神、祭祖那么严肃。虽说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也没那么严格,不过是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大。整个中秋节前后,孩子们都在模仿大人的作为,供兔儿爷玩儿。还有人专门为孩子们配作出泥捏的"五供",小小的高脚果盘,上面摆着泥捏的果品,涂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与小兔爷配成一套,非常有趣。故宫博物院现藏多种兔爷儿,那都是当年的王子皇孙们祭月的遗物。